上篇内容聊了一些技术社群相关的事情,本篇聊聊内外部技术分享、技术博客相关的事情。
写在前面
提到技术分享,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为什么要做技术分享?
你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略带功利的答案,也可能会看到最朴素的:扎实自己技术的过程中帮助有相同需求的其他人。
不论哪种动机,技术分享对于行业、公司、团队、个人都是好的事情。
而技术分享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各种形式会议、书籍、论文、课程外,和普通人相关度最高的,可能就是技术博客(文章)了吧。
可以说,技术博客是距离普通技术人最近,能够解决不少麻烦的有效“手段”:
- 项目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在一些内外部博客中类似或者相同问题的解决过程及答案,或者对一些语焉不详的官方内容进行详尽补充的实战指南。
- 在闲暇充电的过程,翻阅一些博客、专栏、公众号内容,可以开拓一些思路,了解行业里其他人做到什么程度。
- 甚至可以结识在某些领域比当前自己更强的朋友,持续发展开始一些业务合作。
但是当你挽起袖子,决定参考某个公司、团队、个人开启你自己的博客之路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下面这个问题:
不少优质的,“好”的技术博客内容都发生在前些年。
前些年技术博客基本是技术人、技术团队、技术发家公司的标配,最近几年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好像都没有那么好了,那么在这个大环境下,是否还要继续做技术分享呢?
接下来展开聊聊这个话题,“质量劣化”和“是否继续进行分享”。
质量真的是在下降吗?
在展开这个问题之前,个人认为:
或许是,也或许不是,但是其实这并不重要。(相对)好的内容永远存在,作为个人,重点应该放在建立高效的机制去发掘好的内容,提高有价值内容的摄入。
想要获取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得不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 衡量标准真的可量化吗
- 分享者、内容、受众人群有变化吗
衡量标准真的可量化吗
好坏是观者主观感受,非客观的量化标准。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你的技术水平一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所以即使是类似深度的内容,五年前、十年前看是OK的,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看会觉得浅了其实很正常,结合网络文化的变化,难免在主观上感受这些内容不够干。
分享者、内容、受众人群有变化吗
当前大环境下的信息来源、内容分享方式、读者人群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变化,受众人群的增多,技术内容的膨胀,网络上不少技术相关、兴趣相关的内容也具备了“课程化”,或者说商业化的可能,从事培训相关的公司会进行人群细分,开始有目的的简化内容、参杂营销性质的内容,技术内容的深度和篇幅自然而然的会变少。
前些年,我们熟知的巨头们在各种领域赛道中进行技术人才争夺战,各种技术分享有利于雇主品牌建设,按照时间线来看,当时国内做的比较好例子有:百度、阿里巴巴、美团等,也符合在不同时期,大家对于这类公司的技术口碑和跳槽时的判断考量。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已有的赛道趋于稳定,或者说变为寡头竞争、一家独大的状况下,加上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这块的投入自然会减少。加上行业产品竞争,和安全的考量,非常多的内容被限定只能内部分享、不允许分享,或者必须严格“脱敏化”后进行分享,内容深度自然也会打一定折扣。加上这几年大热的招聘方向是算法相关的人才,与其建设博客放长线钓鱼,不如直接使用顶会、核心期刊论文直接做筛选更直接。
而且,老的内容都经历了大浪淘沙,许多历久弥新的内容正因为有其独到的价值,才会被流传至今,比如各种经典的“书”,博客文章也是如此,没有使用价值、因为技术更新换代而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会被剔除掉,所以你至今还能看到的不少内容都经历了许多人的“验证”,而那些“同时期的沙子”被你忽略掉了。
团队角度:是否值得继续进行分享
上面个人观点,阐述了公司、团队们为什么要做技术分享的部分原因,从公司角度来看,只要是对技术人才竞争激烈的技术团队,都需要树立一个“我的文化氛围好、我们的技术成体系、我们做的事情有趣有意义”来持续的“勾搭”具备向上成长能力的技术候选人。
当前招聘市场对于技术人员的各种苛刻要求,很多时候会在招聘的时候转嫁到技术团队身上,是否有技术深度不光是对候选人的考察,也是候选人对于技术团队的诉求,技术团队如果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很多时候会促使优秀人员流失,所以适当打造技术品牌,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团队负责人,或是一家长期需要技术成员参与来研发技术产品的业务负责人,这个手段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手段之一,文章可以长时间的存在于网络上,低成本的传播,在形成一定体系后对于读者会产生“1+1大于2”的价值,技术团队的口碑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改观,参考“2015年前后”美团正式开始运营技术团队博客、技术沙龙等技术相关事务后,整个技术团队口碑的变化。
不聊国外,再举两个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例子感受一下:
- 2019 年被头条收购的《掘金》技术社区,社区上活跃了越来越多的头条系技术博客分享和其各种团队招聘信息
- 阿里内部还在持续使用的 ATA 技术社区,和外部使用的云栖社区对外进行一些技术、产品的 PR
- 阿里云、腾讯云等围绕云服务器资源建设的内容不完全在这个范畴,其目的在于推广营销生态及售卖资源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负责人,在看过非常多的内外部文档后,你一定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多数文档”都比较简单、甚至简陋,语句不通、思路不清晰比比皆是。执行技术博客单就从锻炼技术同学总结归纳能力来看,也是值得一试的举措,更何况还有开放文化形成的额外加成,有利于技术人员招聘。
“相比较那些没有技术分享,不够开放的团队,我们值得你的加入”,不是吗?
个人角度:是否要尝试进行分享
对于个人而言,上述对于群体有价值的内容,不少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毫无疑问,进行技术分享会花费许多原本可以用来“工作”、“休息”的时间用来折腾和烧脑,甚至你还可能因此和世界上某个角落都陌生人产生不那么愉快的讨论,浪费更多原本可以愉悦自己的时光。
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话题,但是线索实际也非常清晰,回归本质需要明确的问题有这些:
- 你技术分享潜在的的受众是谁?
- 他们想要听什么内容,你愿意聊吗?
- 他们的技术基础怎么样,你愿意展开细节进行引导吗?
- 你需要投入成本是什么
- 你能够从分享行为中获得什么
- 获得的东西能够 cover 这些投入成本吗
- 你能够从分享行为中获得什么
这里抛开纯商业运营、带货售课这类明显有物质回报的行为,侧重来聊聊无明确物质回报,或无物质回报情况下的分享。(更加符合多数人)
对于技术同学来说,我们做技术分享受众一般分为下面两类:
- 内部:同事之间;决策层老板
- 外部:同行、学生、某领域兴趣爱好者
对于内部分享,如果是同事,我们一般会对于某个具体的技术点、技术产品上进行展开,以提升大家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视野,大家轮着来,个人的最大收益除了良好的关系氛围、演讲分享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外,更多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提炼,加深认知,以及下一次分享作为听众的“纯赚”。
内部分享,如果是汇报给老板,则一般会概括讲明当前领域的趋势、技术选型风险、产品规划和里程碑,展示优秀的地方,暴露风险,以及说清楚成本,让老板给予资源支持和部分风险决策。是宝贵的沟通机会,如果平时不做总结分享,临阵磨枪,一般情况下只是“面上光亮”,“不够快”是不行的。
对于外部分享,因为不存在同事、上下级关系,多数人是因为有相同的兴趣、想解决当前遇到问题、或者想有提升技术水平,再或者有交友诉求,所以可以更纯粹一些,就事论事,刨根问底。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可以对总结提炼能力有所提高外,还能结识到一些有趣的灵魂。
所以说,技术分享对个人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事情,值得一试。
常见问题
人是容易情绪化的动物,也很容易盲目模仿、跟随其他人的的动作,而做出不够理性的举动。模仿榜样的重点在于学会其套路,而非“照猫画虎”。
下面聊聊分享过程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和问题。
过于追求非核心数值
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流量和活跃,会在产品上突出各种数据。内容贡献者难免会陷入套路,慢慢忘记为什么而写。
你的内容是为了曝光量而存在吗?这些点赞、阅读、评论、收藏的数值会对你和你的团队创作的内容的方向有根本性的影响吗?如果你的目的不是粉丝增涨后的广告、营销、卖课的话。
试着思考下面的问题:
- 如果一篇文章数据上没有许多点赞,但是你却收到了读者的邮件、好友申请、甚至是文章成文一两年后依旧有这些人与人的交互,这篇文章是好文章吗?
- 如果一篇文章点赞都有收藏很多,但是真实人与人的交互却不多,这篇内容是好文章吗?
个人建议,如果写技术文章,需要将“功利心尽可能扔掉,回归初心,分享一件让你快乐的事情”,这样的内容才好玩,才真的会帮到其他的人,从而产生同情,进一步发生人与人的联系。
如果你被数据绑架,很容易琢磨和尝试“套用公式”方案,去折腾模式化地量产内容。
过于纠结写作环境
写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合适的工具是能够给予效率上极大的提升的,适当学习掌握“先进”工具,有利于写作成文的速度,但是即使在“白板记事本”、“黑漆漆的VIM终端”里,也是能够写出易于阅读的文章的。
我在上一篇文章内容中提到过,“工具服务于内容”,需要重视内容本身,做正确的事情,当然,很多时候,正确的事情反而不是那么容易去做,或者坚持去做。
过于纠结内容分发
这件事看起来和上面是一回事,实际不是的。类比日常开发,写作环境可以类比开发环境,而内容分发则相当于部署(CD)阶段。
最简单的方案是:你经常在什么环境进行技术资讯获取、讨论,那么就在哪里发布,去回馈那里的同行、同好;你希望哪里的人和你进行沟通讨论,就在哪里进行发布。
上一篇内容中提到内容安全审查相关的事情,这个现实问题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原本“人畜无害”的内容,也可能会在某一天触动审查的逆鳞,所以如果你不放心,可以进行多平台分发,为内容多做一个备份。
如果你“学有余力”,对 Web 技术特别感兴趣或者说狂热,可以试试自建/维护一个个人的技术站点,相信你会在搭建、调试、维护过程中对 Web 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后续工作中对于问题的调试分析,甚至是类似业务的完整搭建。
最后
其实不少内容在去年 致我的读者 中都提到过。
不论你是团队,还是个人,都希望你能为“自己”而写,用心、纯粹的写下去。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