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一篇交浅言深的文章,但我希望能够用真心遇到其他自信且真诚跳动的心。

这篇文章并非是在复盘交际或交友的数量,也无意勾起任何焦虑的情绪,而只是单纯地分享一些个人的体察和感悟。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的困惑与挣扎,或许你能在这些小小的经验中找到共鸣

写在前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从2012年工作到现在,我在社会大学里交了不少“时间学费”。认真复盘了一下,这些年在工作和学习中认识超过十年并持续保持联系的朋友,掰着指头数也不超过十个。但近五年的职业生涯中,我结识了超过三十个以上值得完全信任的伙伴,普遍都有深入的合作或倾慕交心,这些朋友再过两三年也将步入十年之交的行列。而近两年新接触的一些人,也很有希望从伙伴慢慢转变成朋友。

早期的五年职业生涯里,由于自己职场经验不足,以及对“唯技术论”的痴迷,一心只在许多细节技术上一争高低,让我错失了不少结交朋友的机会。当然,除了自己软素质不够、脑子一门心思放在技术牛角尖上的原因外,客观上行业环境的变化也确实不能忽视。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那些年里,我辗转不同的公司、岗位和环境,即使做出了正确的时间投资,把工作之外的精力花在了正确的人身上,但仍然因为物理距离的疏远、兴趣爱好的转变,以及交际活动减少,很多原本亲密的关系也逐渐淡化了。

不知不觉,距离上次提笔写类似主题内容(《只聊感情,不聊技术(二)》),已经过去两年。在最近经历了一段加班沉寂的日子后,今年我预计又会迎来不少接触新环境、四处走动的机会。为了更有效地分配精力,更好地认识和结交新朋友,同时也更积极地维护这些相对纯粹的关系,我觉得很有必要在重新拔营出发之前,好好修正一下自己以往的不足。

立场鲜明的做自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做自己之前,首先要找到自己。在交朋友这件事上,定义很简单: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厌恶什么?然后,找到或想办法扩大他们碰到你的可能性。最后,进行接触和连接,并随着时间不断增强羁绊。

如果不能够鲜明的做自己,那么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内耗和不舒适感。

讨好型人格或行为必然伴随表演的压力,而要始终表演自如是非常困难的,普通人可能因此耗费大量精力,产生自我怀疑或内耗,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尴尬后果。

但强调“做自己”并不意味着可以居高临下、孤芳自赏,毕竟换位思考一下,你也未必喜欢这样的人。真正的朋友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平等和真诚之上,而不是情感的施舍与乞讨。

杜绝掉这两类行为,也远离这两类行为的人之后,基本上遇到“气味相投”的伙伴的概率和维持成本会非常低,因为工作、生活、爱好上的自己,都是一个人,没有七七八八的附加维护成本。

前些年的时候,有个好朋友醍醐灌顶的总结过一句:“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就是这么个道理。

鲜明地做自己,不仅是为了减少内耗,更是为了建立可持续、高质量的关系。

坦诚清晰,但不要交浅言深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都经得起审视、摆得上台面,见得到光的,在合适的场合下,自然可以与信任的伙伴坦诚相待、互诉衷肠。

然而世界本质是复杂的,每个人面临的机遇、经历的挫折与挑战各不相同,因此做出的选择与人生道路也会产生差异。不同背景的人群往往会聚成小圈子,以抱团取暖或共同抵御风险,从而不断强化圈子内部的认知与价值观,而这些观念之间很可能存在天然的差异与冲突。

你的坦诚与敞亮,有时会被他人无意识地视作一种“显摆”,甚至不经意间伤害到正处于情绪低谷或事业挫折中的对方,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当你不确定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坦诚,却错误地假设对方与你拥有相似的价值观、背景或心理状态,那么未来产生误解甚至冲突的概率就会极大增加。

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和难处固然重要,但不意味着你必须完全代入或承担对方的情绪与困扰。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长久健康。

如果你们之间已经发生了冲突,经过理性思考后判断对方依然具备善意,只是因为短暂的状态或情绪问题导致误会,便值得尝试修复关系。但如果发现价值观本质冲突明显,或对方根本不具备良善的底色,那么尽早精简关系,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值得的人和事上,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可以参考:始终只和那些你相信不会故意伤害你,或者即使意外受伤你也心甘情愿承担的伙伴交往。

处理冲突,尽量挽回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当冲突已经发生时,不妨主动提醒对方回到原本沟通的问题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明确告知对方他当前的表达已经造成你的不适,这并不是朋友之间该有的交流方式。

适当给对方留一些台阶,包容对方一时的情绪反应和不够妥当的言语。毕竟,很可能是你之前的某些言语无意中刺痛了对方 —— 不管是事实描述,还是口误导致,伤害了你所珍惜的朋友,总归也有你的责任。

沟通时,应事先预设好明确的议题和时间范围,若对话超出原定议题或双方的情绪状态不佳时,应果断暂停,以避免沟通内容被放大误解,从而进一步加剧矛盾。

当然,如果你仍然认为对方的内心是善良的,不妨再多做一些额外的说明和补充,缓解误解造成的紧张关系,以防止一次意外失误演变为难以挽回的损失。

沟通位置是否对等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沟通位置,通常指沟通过程中双方在主动性、话语权和情感投入上的平衡状态。

若沟通中一方持续主导,另一方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很容易使被动方产生压抑感,降低沟通舒适度。长期的非对称沟通,会造成心理负担,逐渐损耗友谊的基础,最终使关系变得难以维持。

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应具备“平衡沟通”的意识。既要自觉给对方足够的表达空间,也要提供有效的倾听与互动,有时共同的沉默与留白同样重要,有时候更多的输出和分享是更必要的,使用猛药唤醒对方的沟通欲望。

但在实际沟通中,位置是否平衡常常受到一个客观因素的影响,即双方的身份差异 —— 是平等的朋友伙伴,还是存在上下求助关系,亦或带有一方“施与受”的隐性心理姿态?

如果排列组合,大概有以下几种状态:

**身份对等,位置对等:**这是最理想且最容易建立长期稳定友谊的状态。通常建立在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基础之上。但也存在一些例外,如年龄或阅历明显有差距的一些朋友关系。如果经过长期的验证和互动,双方始终能够保持平等与尊重,这样的关系往往格外稳固。比如,有一些年资和阅历、认知远超我的朋友,即使他们愿意非常平等的进行沟通,我也会将他们视作老师。

**身份对等、位置不对等:**这一般是某一方处于特殊时期,或陷入了某种短暂的误区,出现自我膨胀或过于自卑的情况。面对这种状态,双方都应及时给予善意的提醒与沟通,防止长期不对称状态累积成情绪负担,最终导致关系的淡化与疏离。

**身份不对等、位置对等:**这通常是因为共同兴趣、爱好或专业技术而聚集在一起的朋友关系。这类关系能够长期稳定维持,只要双方持续在健康、积极的共同兴趣点上保持互动,而不是单纯基于功利目的进行捆绑。这种关系对双方而言都很轻松,也更持久。之前提到过的折腾群算到现在都运行了七八年了,大家背景各异,但始终能够聚在一起,纯粹多过任何利益捆绑。

**身份不对等、位置也不对等:**这类关系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有些是主观心理原因(如一方对另一方存在优越感,或某种社交心理霸凌倾向)。面对这种状况,应当及时判断和明确边界,适当保持距离或谨慎交往,以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伤害。

在明确识别不同关系类型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即可。面对值得深入交往的人,主动一步加强关系;对于不太适合交往的,适当后撤一步,维持合适的距离。

最后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求学经历、工作环境以及交往的伙伴都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维度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我他。

交朋友,从来不是为了寻找无数个与自己完全相同的人,而是期待在不同的年龄、外表、性别背后,找到那些灵魂深处真正热爱着相同事物的人。

希望,在接下来紧凑的行程里,在不断接触新环境、新伙伴的过程中,我们都能幸运地结识一些有趣、真诚的新朋友:不知不愠,上善若水。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