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群里所有小伙伴的贡献,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折腾群可以越来越好,未来我们可以定期线下聚聚,聊聊线上不好讲的事情,哈哈。
还有十天,折腾群就“运行”满三百天了,从几个人发展到一百来号人,从只有一两种岗位的工程师发展到各种背景的技术爱好者,从聊聊无几的沟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小伙伴冒泡发言…
虽然群人数远不及各种编程群、招聘群、福利群人多,但是我个人认为群内人员质量是远胜那些群的,包括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的一些群。
这中间经历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也让我对于微信社群有了一些和之前不一样的想法。在工作接触过程中,发现还有其他小伙伴也想组建兴趣社群,那么这篇博客就来聊聊微信小众兴趣社群吧。
缘起
在一次和刘江老师的闲聊中,刘老师提到微信社群是这几年做技术运营中很重要的一个动作,比如:创建了美团技术沙龙、技术俱乐部、美团博客读者群等几十个群,聚集了几万技术人员,其中不乏400~500人的大群。虽然群里潜水的人占多数,但是里面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讨论,从知识传播角度来看,还是挺有价值的。
聊天临了,刘老师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你可以试着建立一个微信群,好好体验下微信,别只是拿它当聊天工具用。”
回家后,我思考了一番,考虑建设这么一个群:让有相同理想和认知的热心读者们聚到一起,哪怕这个群里的人注定是少数派、注定是小众人群。
说干就干,回家默默和妹纸起了一晚上名字、注册了知乎专栏、微信公众号。
第一阶段:规则建立
2018年10月
10月3日, 我拉了认识很多年的 公子 和其他三位知乎的网友,组建了一个 5 人小群,发了第一条群聊内容:
先拉个小群,有好玩的东西或者问题可以发进来一起讨论的说。 2018年10月3日 14:34 @soulteary
两天后,我开始将之前博客写的一些文章发布至除了知乎外的平台,譬如:掘金等。
在10月写了6篇文章之后,月底加入的同学差不多有二十人,还有两位老相识,基本都是冲着“工程化”、“持续集成”的话题参团的。
因为这类话题,复杂度相对较高,只言片语解释不清楚,所以群内未有持续性的讨论。
此刻,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做,脑袋里面一团浆糊。
2018年11月
因为知道离职休假可能会结束,我“肝”通了之前想玩的游戏,写了两篇游戏通关日志,没有继续输出技术文章。而且我还需要赶在妹纸生日前完成求婚的准备工作,直到 11月21日前,我都在潜水,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家在简单沟通后被拉进来,但是都和我一样,沉默不语。并且缺少因为内容吸引来的新的小伙伴。
好在,有一位同学站了出来打破了沉默:“群主,能允许拉个票么”。
在一番灌水之后,群里的气氛开始有变化,大家开始东一茬西一茬的聊技术:从 VSCode 配置聊到具体公司的技术团队、再到开源以及打赏经济、甚至还有养猫攻略。
一个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不愿意吐露言语的群,被一条大家都能参与的广告盘活了,或许适当灌水有益。
2018年12月
这个月发生的事情比较多。首先是步入十二月,我完成了求婚、重新入职美团,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了身份变化。
其次是在忙碌的入职首月,我陆续发布了两篇使用容器解决日常需求的文章、以及我的年终总结。群里新同学的也变得多了起来,当然也有一位原来渣浪的老同事。
此时群里的新人率超过了40%,我个人感觉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好在群里的话题,几乎都还是技术相关:容器、代码版本控制、前端技术。
群里也出现了第一个“无价值的广告”,支付宝红包二维码。在提醒了这位同学不要再发类似内容之后,另外一位同学给出了更优解,拉了这位同学到“红包群”,解决问题就应该这么做,永远优先使用疏导手段而不是围堵。
考虑到这个事情我也有责任,之前加人也并没有前置说明“什么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于是我在入群公告里添加了一些麻烦的限制:“谢绝上下文不合时宜的广告、或者对群里其他人体验不佳的内容”,接下来这类事情几乎就没有再发生过了。
月末的时候,来了一位被当作反面案例写在入群规则中的同学,其实挺感激他的,如果没有他,群规怕是不能这么完善:
- 保持礼貌,沟通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 技术提问要让人清晰易懂,能依靠搜索或者文档解决的,请 DIY,而不是打搅群里多数用户。
不过,请他离群是下个月的事情:我当时还幻想着,多私聊沟通,或许他会开始换位思考群里其他人的感受。
但是这里因为我抱有幻想,群里小伙伴被骚扰了一个月,我有严重的责任。事后我知道了,有的人真的是听不进去建议的,该放弃就放弃,不要过分坚持。
第二阶段:扩张节奏控制
2019年1月
步入新年,大家情绪都十分高涨,部分同学已经开始惦记花掉年终奖励购置新设备:于是设备选购(笔记本、NAS、服务器、硬件)变成了群里常见的有趣话题,第一届晒工位大赛也开始了。(记忆中是一位现在是产品经理的哥们桌面力压众工程师,哈哈。)
上文提到的那位疯狂刷屏的同学激起群里其他同学的不满,私聊问我能不能管管。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大家都要屏蔽这个群了:**于是严肃的请走了他。**在他被送走后,群里就没有再出现疯狂消费小伙伴们热心&耐心的事情发生了。
这个月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年一度“互联网寒冬”的开始,加上今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今年的行业动态也被大家格外重视,不过群里的小伙伴相互鼓励,在寒冬里不免感受到了一丝温暖,还是蛮有意思的。
因为上个月新人比例太高,我希望群里小伙伴能够彼此先“脸熟”,所以这个月后续就没有再怎么拉人入群。这种水龙头节流的方式一直用到现在,迄今为止感觉还不错,因为没有大量陌生人,所以群里小伙伴可以相对放心的“冒泡”,能够有一定的社交安全感。
另外,一些同学也开始在群里分享有用的技术资料,活动,技术数据等。
这时,我也开始对每一位加群的同学进行简单的入群前确认,确认大家是真的看过群规内容,而不是只想进群凑个热闹,问个问题就撤。
2019年2月
2月是传统春节,大家开始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
在讨论云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会聊到网络不通畅的问题,因为了解到之前这块有朋友被喝茶,也知道一些群被微信封禁的事情,所以开始在群规里进行限定:“谢绝讨论法规不允许的内容”。
当然,多数朋友看到这里肯定会想我过激了,“微信用户十亿,哪里能知道我说了啥,而且我还用了火星文”,然而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这里就不展开了。
过年的时候,或许是大家都终于有时间折腾了,因为 Mac/Nas/Docker 话题而入群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大家讨论的问题重归相对干的技术话题:硬件、软件使用、容器编排、持续集成。
月末的时候,淘宝老同事于江水在群里分享了一篇行文流畅的工作总结,激起了大家的点赞,内容还是要有趣,而且最好要能够激起共鸣。
2019年3月
3月发生了件让我感动的事,大家开始自发的提醒新来的小伙伴不要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我当时应该是忙着没有顾上看群信息。
我这个月发了三篇文章,相比较云端、容器这类题材,我选了知识管理绕不开的软件 Confluence 和日常使用的工具 Mac OS X。虽然看着话题变简单了,没有聊复杂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覆盖到的小伙伴还是这批对“工作学习效率有要求的 Geek”。
这个月开始,群里技术话题开始密集,除了之前的话题外,还多了:微信机器人、AI Fake、DevOps、企业IT建设、云服务商、编程语言、数据库、群聊云debug、比特币、量化交易….
当然,也有一些更贴近所有人的话题:久坐人群的身体健康问题 、兼职问题、劳动仲裁,有的朋友有这类经验,热心的给当事人提供了相对靠谱的建议。
此时,多数人已经脸熟,尤其是常冒泡的那几位,所以我又开始了拉人入群的动作。这个月我已经没有太在意群人数了,因为添加好友的人数非常稳定,每周都会出现几位新的朋友,而且前面基数已经到达几十人,一周一两位新人,不会对群里大家造成特别强烈的不安感。
2019年4月
好像是这个月,群里出现了第一位好友推荐拉人。也是这个月,星际蜗牛和二手商用服务器在群里遍地开花。嗯,Geek 的世界里,怎么能缺少有趣的硬件玩具呢。
其实现在已经不需要过分担心群聊内容了,因为大家都在积极建设者群里的技术氛围(群聊内容实在太多,原谅我翻不动了)。
这个月因为帮助研究院搭建了许多之前折腾过的基础设施,还对一些配置进行了优化调整,所以趁着机会就写了9篇文章作为文档,吸引来了不少容器、Linux 以及知识管理爱好者。
2019年5月
五月份,我继续一边按照原有计划输出“简单好用的容器使用方案”,一边在思考是否要大规模的拉人进群:因为群人数马上破百。
权衡之后,我在月末写了一篇意料到肯定会有反对声音的文章:《你的网站或许不需要前端构建》。
其实不光是如此,我还使用这个方案,改造了公司内部的技术门户和技术博客,做到了几乎不用费劲维护,所见即所得、免发版维护。因为缺乏精雕细琢,目前当然还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不过先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解决好不好用,是时间问题罢了。
在掘金和微博上有了大量阅读量之后,想要入群的小伙伴开始激增。
2019年6月
之前提到,我一直在使用“水龙头节流”的方式加人,现在群人数基数接近三位数,加人就可以稍微放开一些了。不过在相对密集拉了接近三十人之后,我判断还是要进行休养生息,让大家重新有“安全感”。
而且这个月比五月还忙碌,合作项目出现意外状况,我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去救火,同时公司内部还有一些未完的事情、以及新的事情出现需要解决。所以不算团队共创会后的年中总结和游戏通关攻略、技术文章实际就写了两篇。
这个月大家的聊天讨论除了9号外,已经打满了这个月的日历,群开始自己活起来了。
对了,在离开新浪的五年后,在不使用职业身份认证的前提下,完成了加V认证。现在网页上显示的内容是:“互联网资讯博主”、“头条文章作者”。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
2019年7月
终于把流水账记录到了第十个月,距离忙碌事情收尾还早。但是因为之前个人代码仓库、文章草稿、笔记软件里的存货,可以肆无忌惮的保证一个月起码有三四篇质量还过得去的技术内容出现,可以做到稳定吸引有同类兴趣的小伙伴加入。
因为之前9个月的储备,现在群里的状态几乎已经是:你提问题,尤其是网上不好搜索的问题,90% 会有小伙伴互助解答的状态,并且还可能展开一段深入的讨论。
看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互相添加好友(朋友圈点赞显示),看着迄今为止聊天已经打满的日历,我已经不担心这个群的活跃和接下来去的状态了。
暂时看来,我只要继续坚持下去,让更多对技术和工作学习效率有理想有追求的同学能进群认识他的“同类人”,能在群里“玩起来”就够了。
十个月中做的不好的地方
做的不好的地方有很多,这里简单提一个比较典型的事情。
之前提到因为平时忙碌以及控制入群频率的缘故,有的朋友隔了许久才进行沟通,比如:添加好友之后,双方都因为忙碌,彼此没有主动打招呼,群聊对话被挤到很下面的情况,出现过间隔半年才沟通的情况,许多人甚至早早将联系人删除 : (
类似这样的场景,其实可以通过加行程提醒来解决。然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直到几次清理联系人之后,我才意识到我做的缺失的地方,接下来需要进行改正。
当然,我也会看情况主动拒绝通过一部分人的好友添加请求:
- 完全没有任何备注,或加群时只写“我是XXX(网名)”,群规倡导的是实名交流,希望群里朋友可以发展线下朋友。我个人添加联系人底线是哪怕是使用网名,但是必须带上你的来意,不清不楚的是怎么一回事呐。
- 一句话好友申请里,打错差不多一半字的人,我相当害怕进群之后,继续这样发挥,让群里小伙伴觉得阅读体验很差。
我还会主动放弃一部分通过好友添加的人入群:
- 打招呼第一句就是快拉我入群,然后不论怎么回复都没回信的人。
- 私聊明显感觉可能会让群里小伙伴感觉不适的人。
- 看到我啰嗦的确认是否看过群规,回复“这么麻烦”,然后秒删好友的人。
- 或者聊天每一句都会被微信提示“注意安全”,不要轻易发生资金往来的“神秘人物”。
最后
能让一帮热爱学习,并且愿意付出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去折腾技术的人聚在一起聊天,还要彼此以礼相待、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真心不容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凭一两个人根本做不到。
这种状态应该就是刘老师提到过的“有价值的社群吧”。
记忆中,最开始是前端工程师多一些,之后是运维和各种技术栈的后端多一些,而现在群里则出现了各种有趣经历的同学(按照记忆写,无序):
- 从事园区开发工作的小伙伴
- 一位自称穷Geek的海归管理者
- 技术背景的PM小伙伴
- 投资背景相关的小伙伴
- 做通信相关的小伙伴
- 运营商行业的小伙伴
- 做安防监控的小伙伴
- 少数民族的小伙伴
- 坚定走学术路线的同学
- 纠结怎么找女朋友的同学
- 非软件专业的高校老师
- 从事影视工作的小伙伴
- …
希望这个小折腾群越来越好。
真的希望。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