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依旧过得很快,回顾一年感慨颇多,庆幸的是和往年一样,收获依旧不少。

还是先来聊聊技术部分。

技术

坦白说,2022 年我经历的两份工作的重心,以及工作要求其实和代码产出并不强相关,所以今年或许算是彻底践行了“用工作养爱好,用技术辅助工作”了。

在聊今年折腾的东西和技术感受之前,先来总结下公开的代码提交数据。

2022年末,GitHub 数据

截止本文发出,我今年在 GitHub 上留下了 1300 多次 Commits,是去年的三倍有余。玩 GitHub 的同学,最关注的数据可能莫过于“GitHub 星星的数字游戏”,相比较 2021 年,我的星星数增加了接近 2000 颗,当前粉丝数相比较去年增加了 40%,达成了千人粉丝数。参考一些在线工具,目前应该排行在全球玩家榜 4000 位左右,国内 400 名左右。

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创造价值,“help the public good” : D

2022年末,GitHub 数据(细节数据)

相比较上文的数据,这张图里的数字也让我很开心,在 2022 年里,我向不少优秀的开源社区提交了包含 Code 或 Demo 的 PR,包括不少人都知道的 Apple、Golang、Tencent、DroneCI 等。不论是技术领域范围,还是参与社区数量都比去年更多了一些。

今年年中总结时,有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使用的本地补全模型的尺寸膨胀到了 900 多MB,但是补全的比例却在降低。目前在持续 Coding 下,目前本地补全模型的尺寸膨胀到了 1.2GB,补全能力从年中的 22% 进一步下降到了 19%。观察下来,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应该是我在不断扩充领域,喂模型的代码数据总量还不够,以及当前写的“模版化”的代码内容比较少,补全比例自然就下降下来啦。

2022年末,DockerHub 一年内活跃下载项目

DockerHub 上只统计今年内有活跃下载,超过 500 次的项目有四个。因为存在 Docker Mirror,在国内比较活跃的 Flare 项目的下载量可能比想象中还要多一些,希望春节前我能抽空完成计划中的更新,把项目积累的 issue 消除掉 :D

其他

关于技术投资,除了年中总结“技术”部分里提到的技术栈之外,我开始一点一点的学习“模型”相关的东西,尤其是偏生产和工程场景中的部分,今年已经分享过不少有关的内容了,在此就不展开啦。

希望在明年,我这块的知识能够更加扎实,也能带来更多的高价值分享。

写作

接下来,聊聊技术文章方面的分享和写作。

不算这篇文章,今年一共写了 53 篇内容。从《关于本站》中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来看,今年的基础数据:

在今年新增了六十六万字,包含十六万多汉字,文章中代码纯度约占76%。

虽然文章篇幅较去年少了,但是文本量和去年持平,汉字量比去年还多了一万余字,或许说明年初定下的要写更扎实的文章的 Flag ,我应该算是践行了。

今年上半年一度甚至想拉朋友一起合著,践行之前的“写书 flag”。但是因为十一月初换了新工作,出于各种原因,出书的计划也“自然”需要继续滞后。从逻辑角度来看可能晚一些更好,随着时间的积累,我的技术会持续积累和成长,相比较出一本粗浅可能畅销、或者出一本只有同好叫好的冷门书,我更希望它是一本能够真的启发和帮助更多类似“曾经的我”少走弯路的指南。在此和一直与我联系的编辑老师再次致歉,且等待时光打磨后更好的内容。

2022年的关键词分析

今年试着进一步调整了内容发布的平台,以及互动交互的“位置”,将主要的流量停留在社交媒体网站,而非引导到网站,一则平台拥有“牌照”,能够合规的进行讨论,二来,能够节约一些 CDN 费用,考虑到内容阅读体验,我算是平时比较克制使用图片的内容创作者了,然而从最初使用免费赠送的流量包就够了,到现在每年需要至少买一次流量包,流量的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毕竟是纯成本投入,节约下来的都是收益。

知乎:全年增加两百四十万阅读量

相比较去年,今年多了 240 万阅读量。知乎上的关注者也比其他平台更早的到达了一万人,知乎等级也到达了 Level 9,还得到了几次上月榜的机会。作为一个只写相对干的硬核内容作者来说,真的非常欣慰,感恩。

2022年的关键词分析

和年中总结中的感受一致,因为开通了好几个不同平台,进行内容发布,从各家平台数据接口中可以看到:知乎的阅读量计算,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曝光(信息流里看到的)和阅读(真实点进去)是分开计算的,希望知乎能够坚持下去,避免虚假“流量数字”繁荣,继续进化下去,能够和海外的平台一决高低。

2022年的关键词分析

今年 6 月,账号升级到了 v8,11 月份,账号升级到了 v9 ,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能到达平台设置的最难的等级。当然,对于一个比较“轴”:发专栏文章多过回答,90% 内容只聊技术或者技术实践的账号来说,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因为专栏流量和站内回答相比,只有 10~30%(观察统计接口),所以得分的速度和分值是比较难的。不过说回来,坚持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个游戏本身就足够吸引我继续玩下去了。

如果你也讨厌的毫无水平的技术营销、厌恶一惊一乍的标题党、厌烦根本无法复现的复制粘贴流,以及各种变着法儿的卖课和职业培训。或许可以参考我的方式,在知乎上一点一点地写原创技术内容,虽然不是每一篇博客都会有很多人能够看到,但是只要你能帮到别人,每一万个访客里,总会有那么几个怀揣折腾之心的人来找你一起玩。

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错过了知乎年终的答主聚会(火锅聚餐!),蛮遗憾的,希望来年不要因为相同的原因错过更多好玩(好吃)的事情。

CSDN:粉丝持续增长

年中总结提到过这个平台,当时的评价是“倍感惋惜但保持一丝期待的平台”,因为身边从这家公司出来的人蛮多的,其中还是有不少不错的人,因为曾经任职过的人的水平和能力而产生对平台的期待,也是蛮有趣的。

2022 年底,CSDN 数据概览

对比去年,粉丝应该是涨了不少,光是下半年就增加了两千多粉丝。不过 CSDN 平台的粉丝数字可能相对比较虚。从曝光总量的转化比以及交互总量来看,和知乎差一个量级,甚至单从交互量来看都无法和微博相比较了,即使微博粉丝数字低于 CSDN。

那一篇不算高质量的内容是谁呢?

值得惋惜的地方有很多,即使这两年能够感受到平台在积极改变运营策略,在完善产品,甚至明着在“借鉴”一些竞对的策略,但是平台的内容惯性、运营惯性、用户对平台的认知惯性都还是太大了,扎实的内容怎么可能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大水漫灌出来呢,平台活动玩法,吸引的创作者中高比例的产出也依旧是聚焦在比较传统营销模式,这些内容对于解决技术问题、扩展思维的效果上限应该还是非常有限的,相信读者中很少会出现看完收藏,收藏完反复看的动作,能够积累的高质量读者人群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从流量规模(非用户数字)和当前企业认知来看,CSDN 相比较国内其他的技术社区,或许更有可能跑出中国的 Kaggle、GitHub Discussions、HF 垂直或者通用的工程师“社交平台”,更高价值的内容平台 SubStack、Patreon、Medium。而停留在当前,依赖媒体资源包、商业推广合作、下载收费创造商业价值,太可惜了。

当然, CSDN 目前主要流量来源除了官方在微信公众号推广之外,主要来源依旧是来自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这一点也决定了受众广,但是质量和平台忠诚度都不太容易变得更好,或许得到流量“馈赠”的同时,也得到了流量的“诅咒”。

今年还有一个“乌龙”。八月份的时候,平台的其中一个运营团队,参考其他平台组建“领域专家群”。有幸参与了第一批的群内分享,聊“借助 Docker 来搭 Nginx 的积木”,事后群里有人求详细分享,我将内容整理成了文章,然后 CSDN 站内的文章久久没有通过审核,我转发了在知乎上的文章在人数不多的群里,接着我就被移出群聊了,然而几天后,可能是因为平台需要分享材料,运营同学一边道歉一边又重新邀请我入群,运营 SOP 建设和群聊规范可能也是 CSDN 向上变好的必须迈过的坎之一了。

总的来说,还是希望这个相对“古老”的国内技术社区能够越来越好。

微博:周更博主偶尔的冒泡

之前年中总结的时候提到过,我不是一个活跃更新的选手,属于周更、或者双周更的那一类,而且在短内容平台,喜欢发长文(专栏文章)。

虽然也不是不可以通过机器人自动发布来提升活跃度,因此还做了一个自动化工具(不光能干这个事情),但总觉得不是我自己发布的内容,终究还是没有选择借助机器。而且,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字,自己亲手按下“发布”按钮的时候,还是挺爽的,这件事就不用自动化啦。

2022 年底,微博最近一个月数据概览

微博今年相比较去年多了几百粉丝,相比较其他几个平台的数字少的可怜,甚至不如我一直没有怎么对外宣传的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增量多。

微博长文团队今年也进行了一些编辑器方面的改版,今年遇到了两个产品问题,第一个是发布过程中,发现长文内容被从文章中间截断了,产品经理和开发同学响应非常快,转天就修复了这个问题,在一众内容平台里,这个解决问题的速度真的值得点赞。第二个问题,则不是这个团队能够解决的事情,和平台内容运营安全相关,有一篇文章聊如何使用 K8s,不知道哪里存在“敏感内容”,时至今日未能在微博上完成正常发布。

关于数据披露这块,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平台有的内容访问数据能够区别出“曝光量”和“阅读量”,有的内容则无法区别这个数据,虽然类似上图中的数值,对于内容传播来说,虽然看起来不低,但是实际的传播效果,以及数据是否真实,还是会让平台创作者有一些顾虑。

关于流量“水分”的问题,等到我有一万粉,能够看到类似其他平台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后,再结合其他的平台访问效果来进行验证吧,姑且继续发着,毕竟微博上还有一些老朋友在用。

脉脉:探测有多少人有相同的技术兴趣

在 Linkedin 完全退出中国区运营后,今年,我试着在脉脉上发布技术内容,视作 Linkedin 的国产替代。

曾经有前 HR 同事,好奇的问过,你有没有发过“职言”,我说没有,她表示不信,于是我晒出了我的脉脉后台数据:0 条“八卦”。

2022 年底,不八卦的账号数据概览

相比较聊八卦,或者参与平台上的负面情绪,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顶着实名认证的账号,认识有相同技术爱好的同学。当然,这里还需要区分是技术同好,还是有商业合作需求的“打招呼”。

脉脉算是比较早效仿知乎创作者平台进行创作者后台改进的内容平台之一。不过相比较面上能看到的部分,平台的内容编辑器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发布内容字数限制也比较大,对于内容自动抽取关键词的效果往往啼笑皆非,和平台负责人曾反馈过一次,希望未来能有改观。

目前还是在试验阶段,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会有不同的结论。

博客统计数据

年中总结的时候说“偷个懒等年底再跑数据”,然后导致上半年的日志数据被自动删除了,所以我只统计到了七月三十号到十二月底的数据。按 IP 去重得到了三十万 UV,这个数据量下,爬虫数据就不麻烦剔除了(大概 300 个高频访问 IP)。在这几个月里,光是 HTML 页面的流量输出就差不多 20 GB。

2022 年,7月30日至12月29日数据

对比去年全年数据,五个月的数据哪怕对比去年半年也都更棒。我猜一定是各个平台过来的读者发现网站内容的排版和阅读体验更好,以及发现了站内保存的高质量的历史内容,所以选择驻足于此 :D

Google Analytics 的统计数据依旧是比上面少不少,只有五个月数据的 37%

Google Analytics 2022

从统计到的数字来看,整体访问质量相比较去年都得到了提升。

今年依旧参与了不少开源项目,并且在项目中留下了中文教程,估计今年老外抱着翻译看我的中文博客的情况更多了些。从图表上看,访问区域更是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去年没有点亮的一些国家,今年也有了增加,比如冰岛、斯瓦尔巴群岛。而且,整张图的颜色深度(数字刻度)也得到了提升,从最深的颜色代表 5 万 6 千,到现在的 10 万。当然,也有减少的区域,比如南北美洲中间连接处的危地马拉就变成了未访问。

Google Analytics 2022 访问区域

访问时段的数据,依旧是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基本都有人在浏览内容,相比较去年,访客更均匀了些,推测是和上图中访客分布时区变多有关。另外,数据刻度也从 1400 增长到了 1600,颜色更深了。

Google Analytics 2022 访问时段

百度统计和往年一样,依旧是统计到的数据比谷歌更少一些,使用 UV 计算比例,只统计到了博客后五个月数据的 20% 的数据。

百度统计 2022

和 Google 统计一样,百度统计相比较去年的数据较去年,也是全面提升。当然,今年自然也是点亮了国内包括台湾省在内的所有区域。

百度统计 2022 访问区域

相较去年,今年统计到的区域没有太大变化。除了江苏和四川的访问比重有了顺序变化。

百度在访客来源这块的数据,目前已经点亮了全国各个省份,我整理了前十五的区域,加粗的地区是对比去年顺序有变化的地方:广东(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北京、上海、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福建(厦门、福州)、山东(青岛、济南)、台湾省、湖南(长沙)、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天津香港

在今年大环境有变化,行业有变化之后,从业者的分布或许也开始有变化。当然,不排除今年我的技术(兴趣)领域扩展之后,内容和这些区域的从业者、技术爱好者更为匹配。

CDN 近三个月统计

前文中提到过,我开始有意的引导读者去内容平台来“节约流量”。我使用都 CDN 的服务的网页控制台最多只能拉取三个月的日志,按照这个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乘法计算来推算,全年差不多需要 180GB 左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的受众和内容的数量一定是持续增长的。流量也是相同的道理。为爱发电想持久一些,还是要精打细算。

CDN 近三个月访问区域

相比较百度的统计,CDN 的统计数据来源其实更扎实,因为是实打实的文件请求。这张图中的国内中部城市的访问比重比百度图表展示的更重了一些,推测可能和“居家(老家)办公”有关。

工作 / 事业

先来聊聊十一月之前的故事。

开源软件创业公司体验

在年中总结的时候,我复盘过之前第二次休假,和再次任职“技术布道师”的故事。在这段历程里,我尽量以客观的方式来观察这类和研究院不一样的“创业公司”的方方面面:产品是如何规划和变化的、团队是如何组建调整汰换的、公司关键角色的选用和弃用、进行品牌建设的克制和尝试、创业阶段进行市场宣传的套路和玩法、偏务虚“付费服务”如何货比三家、营造工作氛围的方式等等。

除了真金白银的经验之外,过程中最让我开心的是认识了一些不错的同学,有一些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激起久违的胜负欲,以及还不错的合作。在我离开公司后,还有一些同学(在职及离职)也进行了一些沟通和合作尝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的可能 :D

当然,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国内开源商业化的一些真实状况,包括和一些其他公司的从业者的沟通、公司本身业务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验证。虽然目前能够看到几乎每一家都在准备或者已经开始了出海挑战,但除了市场环境的影响之外,其实还有其他几方面的挑战存在。除了“连点赞都没有的白嫖”甚至盗版的挑战外,本身的口碑信用建设、产品可靠性建设、端到端交付能力建设也亟待加强,尤其是后几方面,决定了开源商业化到底能够走多远,能够被多少家底殷实的金融、传统企业接纳。最起码不能让产品只活在 PR 宣传里,产品一用就崩、业务压力一大就崩、使用方式不具备灵活性、交付靠 Deadline 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了解到了“技术运营”的真实状况,以及从业者状况,参考海外有一定“先发优势”的市场环境,未来这个领域应该会涌入更多的人,尤其是拥有技术背景,优秀内容策划和产出能力的人。或者,会出现系统的培训体系,规范和提升服务质量的下限。

个人感受目前国内的技术运营,不论是内容创作、社区运营、平台运营都还比较粗糙,内容创作角度,在不使用商业化手段加持的情况下,阅读量甚至达不到我在个人网站上发布的内容的程度,更遑论带来好的传播效果,为产品带来活跃用户;社群运营则充斥着烦人的群发广告,鸡肋的抽奖互动,用着电商运营获客的那一套来面对 toD 客群,显然是走不通的;平台运营,鲜有基于平台做内容调整的团队,更多则是没有感情的内容群发“小助手”,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公式内容或者“海报图片”,甚至是别字连篇、配图存在严重风险或者问题的基本功等等。

每一家公司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公司是如此,创业阶段资源不够充沛的小公司更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渴望挑战,或许小公司比大公司能够更快填满你的期待。

好啦,简单聊聊当前的状态吧。

数字化领域的创业

宝藏,只会在深渊中

考虑到家庭收益和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有更高的上限,在管理还比较严格的十月份,我提交了辞呈,选择回到偏产研的技术领域,加入了一个认识蛮久的“创业团队”。在十月底,搬回望京回到了熟悉的街道,开始了新的“创业”,除了之前关注的技术领域之外,接下来会更加专注“数字化建设”和“创业公司”相关的事情。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想法,欢迎来找我聊天。

等到未来有阶段性产出之后,或许会是另外一段值得写下来的故事。目前,我认为最值得记录下来的一句话是:面对已知的挑战和困难,你是否依旧有勇气面对。

我希望新的一年是拨云见日的一年,我能够在线下见到更多的朋友,促成更多的合作,以及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做出既先进又好用的领域产品(作品)。

职业成长的一些感悟

早些时候,有朋友提到好久没有分享职业成长感悟,年底的时候顺手终结掉这个 Flag。下面的内容有一些在前几年在公开的文章和半公开的群聊,以及朋友间私下的交流中都聊过:

  1. 珍惜朋友,多换位思考,你的“言行”是否顾及到朋友的感受。
  2. 选择领头羊更强的团队,以他为榜样,持续学习你不会的东西,修正在之前职业历程中的积累的问题和不正确的习惯。
  3. 想明白你到底想要什么,需要持续思考,持续更新和确认目标。
  4. 遑论环境、大厂背景等和你关系不大的因素,从实打实的技术去思考自己的价值几何,并去改进和完善它。风停了,风筝会停,但是鸟儿依旧会飞。
  5. 客观环境再差,依旧会有招兵买马的团队,以及振臂高呼的创业机会,前者是环境帮你筛选出了还在赚钱的公司,后者是环境为你提供了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成本和短暂的时间窗口。
  6. 远离负面情绪爆棚的人、远离搬弄负面八卦的人,他们会单纯浪费你的时间。

今年新增的感悟,适度和选择性帮助可帮助的人,调整和进一步练习沟通能力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人身上。多和不需要顾及情感和情绪的人合作,最终的合作结果往往都是愉快的。

生活

上文中提到了搬家,所以在今年,我的行车里程数据也有了质的突破(对我而言):十月份因为搬家看房子,里程数累计多开了 1500 公里,平均车速也从 39 提升到了 44。(当然还是很菜,期待完全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吧)

2021 ~ 2022 行车里程

搬回望京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吃的选择变多了,其次是距离办公室 800 米的距离,让我非必要不需要开车。其次,真的需要开车的时候,对望京道路的熟悉,基本可以让我脱离导航工具。

望京门口的胖喜鹊

从去年到今年,我应该完整经历了至少一年时间的“远程工作”,虽然绝大多数时间,编码效率远超线下,沟通效率看起来也比见面要高,但是实际推动事情,感觉还是没有线下效果好。这个答案,或许我会在明年的时候得到,姑且先随机应变吧。

两只肥猫

两头猫崽子还是一如既往的肥肥美美,今年为它俩没少操心:搬家时间点、搬家目的地、搬家过程中怎么规划它俩,搬家后为它俩活动区域分别消毒,以及搬家前后为它俩囤(抢)猫粮、囤(抢)猫砂,不亚于对一个复杂项目进行重构以及业务迁移。

研究院四周年

研究院四周年的时候,回院里吃了蛋糕,找曾经的战斗伙伴们聊了聊天。原本躲着合照,最后还是入了镜,照片缩小一些看,少年感还是有一些的,也挺有趣的。

游戏

今年还是抽空玩了几款游戏的,不过通关的只有两款。

年初的时候,通关了 《宝可梦:阿尔宙斯》的双周目,下半年去杭州的路上,通关了《三角战略 Triangle Strategy》的一周目。

还有年中开坑的“真女神转生”、年底开坑的“宝可梦:朱紫”,不过都没打到能够写总结的程度。过年的时候,争取搞定它们。

最后

明年对于两个人的挑战依然很多,满怀期待。

干杯 🍻

总结的最后,引用今年玩过的游戏“三角战略”中的一句话作为收尾:

或许,所有全新的未来,都会需要通过努力,甚至是与困难进行艰难的战斗来争取吧。

与诸君共勉。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