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依旧过的很快,和往年一样,收获依旧不少。
先来聊聊技术部分。
技术
在开始聊今年的技术感受之前,先来看看基础的代码提交数据。
原本以为在有了私有仓库后,估计 GitHub 应该没有提交数据了,没想到居然还有 400 多次提交,和 50 多个 PR,挺意外的。
因为今年离开了研究院,所以就只展示最常用的个人仓库的数据,大概有两千多次提交,其中应该有 20~30% 的代码量是由本地代码补全工具来完成的,不得不说 AI 改变生活(目前本地“养蛊”的模型尺寸接近 1G)。
接着来聊聊今年的技术感受,今年折腾了不少东西,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单纯依赖更新版本就能获得性能大比例提升的 Go,以及蓬勃的社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模块。今年用 Go 开发了一些小工具和模块,并将之前使用 Node 编写的 CI 程序都用 Go 重构了一遍,效率提升非常乐观。
可以作为各种语言能力边界延伸的 Wasm。不论是从代码和模块的复用角度看,还是从为不擅长密集计算的语言、浏览器生态添加高效计算能力的角度来看,亦或者从数据保密角度来看,Wasm 都是一个不错的技术方案。
通过简单黑魔法,可以带来非常高下限的 Node.js v17。今年试着公开分享了一个基于 Node 的小工具,相比较同类产品,性能有着绝对优势(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is <1% CPU, MEM <15 M
),除此之外,在代码保护上的 ROI 看起来也还不错。
支持了加密模块的 Nginx JS(NJS),让 Nginx 的使用场景进一步打开。NJS 的出现,弥补了不少以往不够灵活的问题,之前我们在大流量场景下,对 NJS 能力进行了验证,还是比较满意的。
“嵌入” Nginx 的 PHP 模块,相比较传统的 PHP 性能更高,开销更低。虽然 NJS 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和 PHP 相比还是嫩了不少,尤其是在稍微复杂一丢丢的场景下的开发效率上。
此外,Node Fastify 也给我带来了惊喜,它的性能下限和开发效率都挺好的,集成 Express 的生态也非常容易。另外,巨兽 Express 在年末更新版本,有复苏的“迹象”,也是蛮期待这个沉睡已久的家伙的。
至于基础工具、软件平台以及其他的内容,我计划逐步整理到个人“技术雷达”中,暂时就不展开了。
写作
接着聊聊技术文章方面的分享和写作。不算这篇文章,今年一共写了 62 篇内容。从《关于本站》中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来看,今年的基础数据:
在今年新增了六十六万字词,包含十五万多汉字,文章中代码纯度约占77%。
我将今年的文章内容剔除掉代码片段,做成了词云,一眼望去,技术浓度还是蛮高的。虽说内容依旧保持“干燥”状态,不过其中有一些内容,在社交平台上还是蛮受欢迎的,让我蛮开心的。
相比较以往我更多在知乎和博客发布内容,今年我试着新增了两个平台:少数派和“张大妈”,将硬件相关的内容或者个别软件文章同步过去,来验证文章的质量,以及吸引有趣的灵魂。
社交平台:知乎
知乎是我经常同步文章的平台,今年知乎上的阅读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相比较去年增长了八十多万,愿意关注我的同学也增加了一千人左右。
虽然上面的数据看起来并不高,但是作为一个很少回答问题,只发专栏文章,专栏文章还不喜欢搞标题党,内容只介绍非常窄的技术点和开源工具的小众作者来说,我觉得还是蛮欣慰的。
图片中的累积收入比较有趣,应该是使用平台 AI 转视频功能生成的视频带来的播放收益,不过这个功能目前并不适合带有代码的文章,所以在试了几次之后就放弃掉了。
在积累了上百篇专栏文章之后,我在上个月试着写了几篇回答,从效果来看确实比纯粹的文章要好不少,或许今后值得再试试。
社交平台:少数派
今年开通了少数派的账号,认证了 Matrix 作者。
今年写了六十多篇文章,选择在少数派同步了十一篇。其中七篇文章的阅读量都在一万到两万之间,在没有为平台做定制调整之前,还是挺高的。一来印证了上文中提到的验证文章内容质量,二来也验证了平台读者和文章还是有一定匹配度的。
接下来我会继续尝试,在这个平台上,保持以更少的代码,完成一些偏技术内容的呈现。让文章的受众在能够保持所得的情况下,变的更多一些。
社交平台:什么值得买
除了知乎之外,今年我试着将一些偏硬件的内容同步到了“张大妈”上,和少数派一样,我也进行了张大妈的作者认证。虽然张大妈没有告诉我阅读量是多少,但是从收藏量来看,我的内容价值应该是越来越高了。
此外,今年还得到了张大妈和 GitLab 中国公司的小徽章,挺意外的。
博客统计数据
相比较去年,只看去重 IP 的话,今年博客数据下降了30%,主要原因有几个:
- 彻底放弃网站内交互功能后(评论等),我开始有意降低在外部平台明显位置声明文章来源,把读者留在原本的阅读平台上,在原本的平台上进行互动。
- 今年内容有30%描述的是更 low-level 和硬件相关的内容,比之前更干一些,在调查问卷中,70%的读者对于硬件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相比之下更喜欢看软件和编程技巧分享。
- 在 Traefik 和 Nginx 中,我做了一些访问限制,抑制了许多不必要的数值增长,我希望得到更“实心和扎实”的数据。
在没有安装广告过滤软件的用户场景下,Google Analytics 中的统计到的数据大概只有上面数据的六分之一。
从统计到的数据来看,今年覆盖读者的区域比往年还是多一些的,应该和我今年参与了一些开源项目,并在项目中留下了我的中文“手把手”教程有关。(不难想象一个画面,老外使用翻译软件看文章教程和代码片段进行实践)
从访问时段的数据来看,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基本都有人在浏览内容。因为我的受众有7成以上来自国内,下面这张图或许也可以看作国内部分从业者辛苦工作、学习的时间分布。
百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谷歌而言,更少一些,从 IP 维度来看,数量只有总量的7%左右。或许是广告过滤软件对百度更严厉一些吧。(Chrome 部分广告过滤插件似乎会对 Google Analytics 网开一面)
虽然百度统计数据量更少一些,但是今年的全国地图依旧是全部都点亮了。
百度统计到的访问来源比较多的区域:广东(深圳+广州+佛山)、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南京、苏州)、湖北(武汉)、福建(福州、厦门)、山东(济南、青岛)、河南(郑州)。似乎和国内目前活跃的从业者人数也比较契合。
工作 / 事业
关于工作的话题,在 2021 年应该可以按照时间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来说,又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略显局促的时间里,用紧凑的资源,解决掉内部矛盾,然后把活干出来的老桥段。这部分的经历也是我离开研究院的原因之一,在“年中复盘”中,我有过记录,就不展开赘述了。
第二部分,则是自我探求,2018 年的时候,我曾经做过类似的选择,想清楚了不少职业相关,尤其是技术方向的事情。时隔三年,又到了“关键选择”的时刻,只是这次需要想清楚的不单单是技术方向这样比较简单的问题,还包括一些额外的相对复杂、之前涉猎和思考不够多的领域。
第一部分:工作/事业
在离开研究院前夕,感激院里领导的赏识,允许我尝试性的做了一些技术创业的准备工作。虽然结果不好,但是也让我清晰的认识到如果我朝着这个方向前行,我缺少什么资源,该补全什么能力,性格上需要克服些什么。相比较技术积累,这个经验更宝贵一些。
在离开研究院前后,和一个朋友相聊甚欢,甚至一度准备进入他的团队,一起做一些事情。在简单的共事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 真实行业状况与之前多次沟通的状况有比较大的出入,原本市场调研以及目标独角兽中的“内应”反馈的信息严重过时,蓝海在快速红海化,领域内独角兽已经开始行动,而交叉领域的被投明星企业,也参与了“游戏”。
- 团队状况和授权与之前的沟通也有不同,授权“缩水”是一方面,意味着从零到一的过程中,执行落地难度的加码;另外一方面原本常驻北京的规划,变更成了需要常驻千里之外,这个打破了我的底限。
-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合作,我发现老团队成员诚如朋友所言,在技术和沟通方面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但是除此之外,在合作态度上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态度问题”,出于管理角度可以理解背后的种种可能,但是完全没必要,尤其是在 MVP 阶段。
巧合的是,这件事和研究院内立项前后脚结束。于是在这件事之后,我开始了正式的休假,当时的感觉真的是太太太太疲惫了。
第二部分:事业/工作
在开始休假之后,除了好好生活、打打游戏之外,做的事情主要分为两类:积累技术;思考事业和工作,和朋友“聊天”。
第一件事,我相对擅长一些,继续积累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是:我希望能够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来帮助我解决我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时间让渡给其他同样重要的事情上。如果更早之前搭建团队支撑业务时,我的技术积累、工程经验的积累是遇山开路、遇水搭桥,那么时至今日,我对自己的要求则是需要能够快速的明确规划、推理、设定短期和中长期里团队所需的事物,让团队协作效率的下限相对高一些,让团队能够以更慢的速度积累技术债务,以及让团队能够付出更低的成本来解决这些技术债务,让团队整体的续航能力更强。毕竟常见业务所依赖和必须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做了许多不同场景的方案定制和预演,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件事,属于我不够熟练的事情,尤其是将“事业”放到“工作”之前。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下,想要准确预测和规划几年后你能够攀爬山峰的高度,见到什么样的风景还是比较难的,但如果你当前有着长期的坚持和稳定的兴趣爱好,那么选择攀爬哪座山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随着你的不断攀爬,你会遇到许多“同予者”,保持开放心态,这些朋友或多或少会帮助到你,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总的来说,都是用时间换来的限量版的财富。
这段时间里,我有帮一些朋友做技术诊断,提出当前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具体的手段,也有和朋友一起针对产品方向的发展进行讨论,还有过一些创业零到一过程中产研团队经验的分享。过程中看到了不少问题,未来的旅途中需要规避;过程中收到了一些机会的邀请,虽然当前并不合适,但是或许什么时候就会产生合作也未可知。
在十一月末的时候,我梳理了以往的经历,记录在了《致敬十年》。回溯过往,还真的是贯彻了“为了不折腾而折腾”。等年后工作落停后,或许我会写一篇长文,聊聊这段时间对于事业、工作上的思考。
生活
除了两头毛孩子又变肥了一些之外,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我家的女博士终于毕业了!
接下来小家庭要步入下一个阶段了。( 这里不展开了,懂的朋友自然懂 :D )
游戏
这次休假好好的过了一把游戏瘾,把之前因为忙碌而没打通的游戏都通关了:
最后
2021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先写到这里吧。2022嘛,依旧充满期待。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