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年中总结的时刻,很难不让人感慨 “年难留、时易损”。所幸这半年还是有一些收获和所得的,也算未负光阴。

还是先从最容易展开的技术话题聊起吧。

技术

去年年末总结有提到过,在践行了两年多“用工作养爱好,用技术辅助工作”之后,发现技术并未有退步,甚至还能有所长进,回顾的时候,还是蛮欣喜的。

上半年折腾了许多东西,依旧是不提个人仓库或内部使用的技术细节,但就公开的 GitHub 账号的状况:不论是相比较去年年中此时(一年前)、还是去年年末(一整年),都保持了进步。

2023年中,GitHub 数据

截止本文发出,上半年在 GitHub 上留下了 1300 多次的 Commits,差不多是去年整年的数据。玩 GitHub 或玩开源的公司最关注的 “GitHub 星星的数字游戏”,相比较去年全年,增加了 3000 多颗,当前的粉丝数相比较去年继续增加,去年此时刚刚破千,现在粉丝数据是 1.6k。参考一些在线工具,目前应该排行在全球玩家两千名左右,国内 300 多名左右。

下半年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创造价值,“help the public good” : D

2023年中,GitHub 数据(细节数据)

直观的纸面数据之外,上半年为止,GitHub 记录的我有进行开源贡献的组织有 11 个,如果算上线下和朋友一起玩,应该保守估计有 15 个以上。上半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我点亮了 Nginx 贡献者的徽标,还是“使用 AI 编码的方式”。

今年在开源项目中,我得到的有效反馈越来越多,新增的关注者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海外的用户,让我对开源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完整。当然,上半年有连续两个项目都登录了 GitHub 热榜,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份很好的正反馈。

目前我在 GitHub 上的评级维度,除了 Pull Request,其余小评级都是 S 评分或以上了。在五月份的时候,开源的评分工具进行了算法调整,导致综合评分从 A++ 调整为了 A+,不过问题不大,只是一个临时的分数,向着全 S+ 继续进军。

2023年中,DockerHub  历史活跃下载项目

这次趁着总结,我将过去分享在 Docker Hub 上的项目数据整理了出来(筛选下载量大于 500),有一些项目的数据是比预料的还大的多的,除了几个几百的数据,其他都是几千或上万次下载。甚至有一个项目到达了 10 万次 Docker Pulls,Flare 的下载量相比较去年年底,也翻了一倍有余。

希望下半年能够抽空,将上面各种项目里积累的 issues 消除掉吧。:D

其他

关于技术投资,去年两篇总结中提到过的技术栈依旧在继续折腾。

除此之外,去年提到的“模型”相关的东西,也有了不少实践和分享,包括最早一批介绍开源大模型的应用、模型容器化部署、finetune 的完整教程、以及如何在 ChatGPT 里自由编排逻辑、自由接入数据源或模型应用等等。

希望在下半年,能够将上面的知识更扎实一些,带来更多更高质量、高价值的分享。

写作

接下来,聊聊技术文章方面的分享和写作。

不算这篇文章,上半年一共写了 21 篇内容。从《关于本站》中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来看,今年的基础数据:

在今年新增了二十九万字,包含六万多汉字,文章中代码纯度约占80%。

从数据来看,依旧是践行了之前的“书写 flag”,继续产出更扎实的文章

不过也有一些遗憾,六月的时候,要忙碌的事情太多,以至于积累了很多草稿,但是一篇文章都没有打磨到我认为可以发布的状态。

2023年中,排除代码后的关键词分析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文章内容状况,我将文章中的代码全部剔除,将这些文本数据进行了一些可视化呈现。

内容依旧还是蛮“干燥”的,这点依然让我感觉非常愉悦。

知乎:半年增加两百七十万阅读量

上半年的知乎阅读量继续有所增长,相比较去年全年,多了 270 万阅读量,关注者也增加了八千多位。作为一个只写相对干的硬核内容作者来说,除了欣慰内容有知音之外,也非常感激平台。

2023年中,知乎阅读量

前几个月参加了知乎的线下活动,认识了一些有趣、有料的新朋友。也期待能在知乎上能够在线上、线下结识更多的朋友,产生更多的合作,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业务范畴。

当然,在线下聚会的时候,也知道了知乎“新赛季”,创作者等级设定不再是 10 级为满级,想要满级,看来还需更多的坚持和努力

接近 Lv10 的经验槽

下半年加油写字,先达到“上个赛季”的满级,将去年年底设定的 flag 完成掉。

作为一个喜欢“难而正确游戏”的玩家,我会继续坚持专注技术内容,不写营销内容,不做无意义的争执、争论,就好好写字,好好做技术分享,认真的筛选合适作为朋友的、和我一样的、比较轴的技术玩家。

CSDN:粉丝和阅读量持续增长

作为平台十五年的老用户,因为一直对 CSDN 还保留着期待,所以日常还会将内容同步至这个平台。

目前来看,写作内容的数据反馈上是有进步的:对比去年年底,粉丝数量增加了五千余,阅读量增加了接近十万。

接近 Lv10 的经验槽

CSDN 的“数字问题”,尤其是文章会缺少有效的评论互动和针对内容的补充、内容修正相关讨论,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缺少正反馈,对持续创作的积极性一般还是有影响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这篇总结中就不再提及了。

相关的问题,在和 CSDN 的朋友沟通的时候,也有过反馈,且静观其变吧。

微博 & 脉脉:周更博主偶尔的冒泡

我作为周更、双周更选手,徘徊在微博“创作者”的底端(哈哈)。上文提到过,最近一个月,忙到无法成文,所以微博的数据更是异常的干净。

2023 年中,微博数据

不过,这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微博的交互数据多数都是转发、点赞,虽然数据量比 CSDN 大一些(传播范围),但有效传播(阅读完成率)、读完能够找到我聊天,直至最终转换为联系人的例子,非常的少

我的风格和喜欢玩的内容交互方式和平台大概是不同的,所以也没啥可期待的,姑且还是当一个有老朋友在用、渣浪前员工的“技术树洞”使用吧。

好了,来聊聊 Linkedin 退出国内后,在脉脉上同步技术内容的状况吧。

2023 年中,脉脉数据

脉脉的使用,我践行了上面微博一贯的标准,不聊八卦、不参与技术之外的争论,就同步发技术文章。半年下来,阅读量增加了一万,互动率从 0.11% 提升到了 0.14%,数据量完全无法和上文中的各个平台相比,甚至比不过微博单条的数据。

不过,这个平台有一个额外的特点,实名认证的人多,虽然有可能多数人应该是冲着热闹登录的软件。但或许坚持一阵,能够找到人群中基础信用较好,也热心技术的,有共鸣的同好呢?

初步观察结论留给年底来写,暂且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博客数据

去年年中偷懒没跑数据,导致年底再跑数据的时候,发现数据被自动删除掉了。所以今年年中,还是老老实实的跑一把数据吧。按 IP 去重得到了四十九万 UV,这个数据量下,爬虫数据就不麻烦剔除了(大概 366 个高频访问 IP)。在这几个月里,光是 HTML 页面的流量输出就差不多 41 GB。

2023 年中,博客访问数据

今年年中的 Google Analytics 统计到的数据中,用户量指标只比去年全年的 Google Analytics 数据少三万,所以不难推测今年年底的时候,数据总量应该是远超去年的。

2023 年中,Google Analytics

其余数据也均有更好的表现,或许能够侧面说明,我的文章组织能力也越来越好了,那么发现更多朋友的可能性理论来说,概率也会更大一些 :D

2023 年中,Google Analytics(时间、地区、设备)

其他的 Google Analytics 就不展开做描述了,依旧是全天 24 小时,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

2023 年中,百度统计

按照以往的经验,百度统计的人数应该远小于 Google (少两三成),但目前为止,看起来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根本的原因是今年的访客数量变多了,不止是海外的开发者,也有了更多的国内的开发者。

2023 年中,百度访问地区分析

今年年中提前完成了点亮全国读者的计划。相较去年年底,目前统计到的区域没有太大变化,除了山东(提升到第八名)、香港(提升10名内)和福建(10名后),或许侧面说明这几个区域的开发者对于模型相关的事情,更为感兴趣。

百度在访客来源这块的数据,目前已经点亮了全国各个省份,我整理了前十五的区域,加粗的地区是对比去年顺序有变化的地方:广东(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北京、上海、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川(成都)、湖北(武汉)、山东济南青岛)、香港安徽合肥)、台湾省、福建福州厦门)、湖南(长沙)、河南(郑州)、陕西(西安)。

今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从业者分布或许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有了分布上的变化,这些城市中,北上广深杭是大家周知的,其他的城市虽然不如这五个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早和成熟,但总归也是在发展的,有想换个“发展路线”的同学,或许可以考虑列表中的这些城市。

2023 年中,CDN 访问分析

过往的文章中提到过,我开始有意的引导读者去内容平台来“节约流量”。因为我使用的 CDN 的服务的网页控制台,最多只能拉取三个月的日志,按照这个数据来推算,今年全年的流量应该接近 360GB 左右,会是去年的一倍。

和去年年末的观点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内容的受众和我创作的内容的数量一定是持续增长的。流量也是相同的道理。为爱发电想持久一些,还是要精打细算些。

2023 年中,CDN 访问地区分析

CDN 实打实的文件请求中,能看到比百度统计更扎实的数据(实打实请求到文件的数据记录)。去年推测国内中部城市的访问比重比百度图表展示的更重了一些,是和“居家办公”有关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今年完全恢复正常之后,数据比例和半年前并没有太大不同。

工作 / 事业

聊聊去年 11 月份到现在的事情吧。

数字化领域的创业

再一次从愚昧之巅跃下、从绝望之谷爬起来,重建完信心后。我回到偏产研的技术领域,加入了一个认识蛮久的“创业团队”,结识了一位新的老师傅,再次选择了“从零到一”的事情,也开启了人生又一次的求学之路。

说起来很有趣,每当我处于类似 “水满则溢” 的 “愚昧态” 之际,总能够寻得一位老师傅的提点,帮助我重建目标,以至于我觉得我的努力配不上这样的幸运。

面对已知的挑战和困难,你是否依旧有勇气面对。

去年年底,我有提到过,我希望今年能够在线下见到更多的朋友,促成更多的合作,以及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做出既先进又好用的领域产品(作品),目前至少完成了 50% 以上,对于今年一整年的时间的交代,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限于保密政策,就不展开说具体的事情了。

最近半年中,做了不少完全不同方向的事情和探索,也对各种类型企业的 “数字化建设”、“创业公司基础技术建设”、“开源共建” 相关的话题,有了一些更具体的思考和实践。在前两个月里,和一些创业公司的朋友,进行过一些交流,希望在下半年,能够有合适的机会,进行合作,让技术的价值在合适的时期能够进行放大,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效率和成本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平衡。

也期望在下半年的时光中,能够遇到更多靠谱的创业公司的人和事情,让数字化领域的“创业”(内部、外部)更加扎实,年底能够交一份团队和个人都能够满意的答卷。

当然,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想法,欢迎来望京找我聊天。

职业成长的一些感悟

先来聊聊第一件事,简单概括的话:“有惊无险”。

去年年末整理过过往的六条职业成长相关的经验和一些思考,并新增了一条:“适度和选择性帮助可帮助的人,调整和进一步练习沟通能力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人身上。”

在“脚注”中,我甚至还提了一句“多和不需要顾及情感和情绪的人合作,最终的合作结果往往都是愉快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可能是最高效率的协作方式:就像一段程序一样。

经过半年的实践和思考,或许有的时候不应该太过于理性,因为如果硬邦邦的坚持这个方法,或许会失去一些能够成为朋友的朋友,也会让自己心里留有遗憾,在你能够伸手帮助他人的时候,选择了刻板的机械化处理。

幸运的是,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位朋友,在上半年 TA 遇到了小问题,还好我没有践行这个“最理性”的方法论,下意识的选择了“伸出圆手”,为此感到庆幸。(同样感恩,当年遇到相似挫折时,我遇到的兄长)。

接下来,来聊聊第二件事,简单概括的话:“有些压抑”。

今年上半年,发生了一件让我很难过的事情,让我认识到了保重身体的重要性,因为在社会中,你可能不单单是一个人,还有爱人、家人、朋友这些值得你牵挂的人。

在我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有两位朋友以各自的合适的方式,劝阻了我一时脑热写东西发出去的鲁莽动作,不论我的动机和目的如何,在当时的场景下,得到的结果应该都是负向的。(感恩

在此之后,遇到工作忙碌的朋友,我总是忍不住提醒 “要锻炼啊!

生活

仿佛是有一个有趣的剧本在等待着我,每当我住在望京的时候,我总是有需要往海淀跑。

去年年末的时候,提到了“非必要可以不需要开车”,然而在立完 flag 之后,很快我就开始了相对频繁的跨城区活动(有些拿不准的 flag 还是不要立)。

上半年的行车里程,相比较去年年底多了 1000 多公里,平均车速也到达了 53(对我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虽然还是很菜)。假以时日,或许我就可以拉着媳妇和好友一起去京城边的郊外游玩啦。

2021 ~ 2023 年中,行车里程

两头猫子继续肥肥美美的在家里捣乱,不知不觉中要迎来它们的六岁生日了,只能再次感叹时间易逝,光阴流转的速度太快。

智源大会开幕式

今年大会的线下规模比往年要大不少,也邀请了各种重量级的嘉宾,加上今年 AI 技术和产品们的突破性进展,线下自然而然的来了不少参会者,在这些人之中不乏未来的接棒人。结合最近和小伙伴在做的应用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的,很多事情,有人就有希望

说起来,会议开幕前,看着伙伴布置会场的时候,只觉得座位很多。但当会议开启之后,从前几排走到大厅外接朋友的短短几十秒的路上,看着一个个更年轻面孔的时候,难免心生感慨和期待:如何通过有效机制,将优秀的人识别出来,在他还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他,或许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做的长期课题。

朋友们的社群

趁着写总结的机会,我想分享两件事,一件事关于之前的折腾群,另外一件事是关于寻找更好的朋友。

在 6月的最后一天,和计划中的一样,我解散了之前创建并运转五年的 “折腾群 1.0”,取而代之的是计划更缓慢、更谨慎,以及还是有一些实验性质的 2.0 版本。

被拉入新群里的同学的身份、背景几乎没有相似的,如果抽取最大的共同点,大概是都具备技术能力或一定的技术视野,愿意折腾、愿意分享,愿意坦诚相待。

在这里,和已经被邀请进入和正在拉入群的同学(处理申请表格和历史申请需要一些时间),分享下我对于新群的一些看法:

前段时间我进行了自我反省,在群里有时候没有那么开放、没有认真分享和进行技术问题的答疑。

可能比较根本的原因是觉得沟通过程不平等、只有单方面的分享,没有收到反馈或对等的知识或反馈。

我相信现在群里的同学应该也有一些感受。

所以,我重新拉了群,新伙伴的选择标准和以往大家在群聊中的分享技术内容的质量、参与讨论、助人有正相关。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补充标准,最近几年线下是否有过深入沟通,这位伙伴喜欢折腾、有共鸣有关,值得结交,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

之前群聊内的新群登记表格和我收到的好友申请中,有一些同学的公司背景和 Title 都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在群里缺少分享、沟通(不论是软硬件折腾经验,还是职业发展),为了保证群聊氛围,所以需要更多的观察来判断是否适合拉入新群,因为目前来看对群内同学价值有限。

我个人认为,有效沟通和上面提到的客观存在的背景可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主观的行动,愿意换位思考的友善沟通。

真心希望这个群里的伙伴们都能够成为朋友,希望每一位在群里的同学都能够和之前老群里一样,有所收获。

当然,也存在合则聚、不合则需要散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在某个阶段都可能会遇到改变其价值观和做事方法的人或事。如果无法求同存异,或者不再愿意或者恪守社群规则,甚至在群里散播对多数人无价值的广告内容、非常不礼貌的挑衅,那就不单单是应该从群里移除、也应该从朋友列表中直接移除。

把时间用在正确的人和地方,每个人的时间总量是有限的。

在新群完成基础建设后,不出意外我会写一篇相关的内容,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

聊聊第二个话题,关于找朋友。

过去几年因为许多客观原因,我选择线上方式比较多,也总结和公开分享过一些交友价值观:《致新朋友:为生活投票,不断寻找更好的朋友》、《只聊感情,不聊技术(一)》。

通过线上的方式,我们能够轻松的网聚一隅,畅聊技术,还能够“异步”的聊天,有着形式上更高的效率。

经过半年的实践,就个人感受而言,其实线下面对面沟通多数也还是很愉快的,并且有着不输线上的效率,至少在信息和情绪的准确传达上,语音和视频能够缓解部分问题,但目前的技术可能还需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能够给“线下聊天”带来一个好的补充或替换方案。

引用一段之前写过的内容(期待)作为这个小结的结束吧:

脱离互联网的交友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在互联网时代,好朋友虽然不一定要见面,但是见面畅聊一定比在网上敲键盘,容易共情,减少冷冰冰的文字所带来的误会。

在这四年里,包括我在内,不少小伙伴都发展成了线下的朋友,甚至有了一些神奇的项目合作,不过受限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地理位置,大家多数都还拘于城市。

或许,在未来合适的时间点,大家可以面对面交流,打破交友过程中的“次元壁”,建立更深的友谊和羁绊。

游戏

今年开年后,在年中之前没有顾上开启任何一款游戏,更别提打通游戏啦。希望在接下来的各种假期里,有机会打通之前未完成的游戏。

说起来,最近发现有朋友还在玩王者,回到望京不免想起和好友一起在小酒馆开黑的美好回忆,也期待有机会可以一起边吃边玩。于是捡起了一年多前放下的王者荣耀,开始了上分之旅。

最后

维姆·文德斯的笔记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或也适用于文章等形式的内容,就作为这篇总结的收尾吧。

“在宝丽来这种被遗忘的古老影像媒介中,究竟什么更重要呢?是图像,还是它们所展现的,那些如同时光胶囊一般穿越而来的小故事呢?”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