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聊天,总会有朋友问我:“你觉得哪些电子设备买了真的不亏?” 临近 2025 的到来前,和大家分享一下陪伴我度过 2024 的电子设备们。

写在前面

2024年,我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确实又有了一些变化。因为要跑项目合作、做分享培训,外出上课,我差不多一半时间都在路上奔波。剩下的时间,有时在合作伙伴的公司,有时在咖啡馆,有时就在家里的小天地里,和这些设备一起度过。

应该 “走” 了几万里路

因为这个情况,媳妇总调侃我是个“工作机器”。不过这篇文章里,我想聊的是真正的数码设备们。

主力生产力设备:MacBook Air M3

目前个人手感最好的打字机

MacBook Air M3 绝对是我2024年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说到它,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打开盖子就能写字,合上塞进包里,到了新地方再拿出来继续用,从不让人操心,不用担心没电,也不会被风扇噪音困扰。

日常使用基本都是一两个月不关机

不算代码提交,就这篇文章发布之前,在这两台 Mac Book Air 上,我敲出了至少 65 万字的技术文章,至少二十份以上的课程作业,至少十几次报告和分享。

这篇文章发布之前的网站数据

今年8月,我把去年10月入手的 MacBook Air M2 换成了新款M3。因为经常在城区间穿梭和外地出差,对我来说轻薄、续航和优质的屏幕体验,比极致的性能更加重要。新机器内存选择还是保持24GB,内置硬盘从 1TB 升级到了最大配置的 2TB

看起来一摸一样的两台 MacBook Air

更换新设备时,老设备的延保其实还有两年多(2023.10.3-2026.10.3),看起来似乎没必要更换。

之前的 M2 款 Air 的状况

但我遇到了一个不得不换的情况,键盘上的一个方向键失灵了。作为一个经常出门,每天重度使用的写作工具,如果更多按键出问题或者设备无法开机,对我的工作影响会很大,毕竟很多工作都是有时间节点的。更何况这台设备的键盘维修还挺麻烦的。

带着电脑去天才吧后,苹果的维修服务一如既往地周到,但是对我确实有一些麻烦:修一个方向键要换整个键盘组件,需要将设备寄存一段时间,还需要签维修免责协议,说明数据可能会丢失,我不敢确认从很多个版本前开始整理到现在的时间机器(数据备份)是否 100% 靠谱。加上我的本地数据经常占用 800~900GB(余量经常在 60~120GB 左右),每次新项目一来,稍微构建点东西就会把磁盘写满,总要停下手头工作清理“历史数据”。

所以趁这个机会,我把存储空间不够用的 1TB M2 版本换成了 2TB 的 M3,解决了维修和存储的双重困扰。

除此之外,一些虽然看起来是面板参数的硬件升级,在使用体验方面也是实打实的提升,Wi-Fi 6 升级到了 Wi-Fi 6E,网络体感是更稳定了一些,并且能够使用两个接口进行显示器输出,而非 M1 开始的,只能使用一个接口进行显示器输出。

最后说说具体花销:多花了 8450 元,得到了一台带着三年延长保修的新机器。去年的 M2 购买时花了 14000,出手时官方翻新机定价依旧颇高:13000( M3 性能提升没现在 M4 这么明显,所以出二手降价还不算太狠)。设备最终以 9000 的价格卖掉了,回血六成,算是我近几年回血率最低的 MacBook 设备。新入手的机器价格是 16105,加上 1450 的三年 Apple Care 延保(到 27 年 8 月),总计多花了 8450,如果设备不出现任何类似上面的意外,保守估计我会使用三年,平均每年新增成本 2800 左右,是不是颇有一种被 “苹果税” 的感觉呢?

移动设备篇:双持,或三持

今年因为折腾端侧大模型,我陆续体验了五六台不同的手机,最终留下了三台设备,多余的设备都通过二手渠道处理掉了。除了给家人购置的机型外,2024年主要陪伴我的是三台各具特色的手机:iPhone 16 Pro(iOS 系统)、Vivo X100 Ultra(Android Origin OS 系统)和 Redmi 12T Pro(Android MIUI HyperOS 系统)。

目前在使用的移动设备们

这三台设备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各司其职:日常使用、拍照和移动热点(兼补充的第三个闹铃)。iPhone 的续航一直是个困扰,信号表现也确实比不上国产安卓机。所以我把微信和银行 App 留在 iPhone 上,其他耗电应用比如导航、刷新闻、拍照这些都转移到了充电更快(Vivo 120W、Xiaomi 65W)、系统优化更好的安卓手机上。

与此同时,我在今年也想通了一个道理:拍照最重要的是能让自己开心。 所以现在用 iPhone 随手记录生活,用 Vivo 专门拍些模型处理过后的照片(朋友们收到合影都说效果不错),而小米就当作移动热点,一般放在家里,出差的时候带着用。

机缘巧合拍到

这样的使用方式,让我今年得到了一些很漂亮的照片,也为朋友们拍到了大家开心的人像,记录到了、分享了很多美好的瞬间。并且,因为 iPhone 的计算需求被分摊到其他设备,iPhone 也可以经常一天一充,而不需要充电宝续命,偶尔开车的时候,也不需要担心哪个路段 iPhone 信号不好,导致错过路口。因为有两台安卓手机,所以小米系统风评不好,更新有 Bug 的时候,我就切换到 Origin OS 上,反过来也是一样,毕竟厂商每年上新的时候,因为集成了新的功能,系统都会不稳定一阵,也算是有了个“硬备份”。

图来自之前的文章《使用搭载骁龙 8 Gen 3 的安卓手机运行 AI 大模型》

年初二月,在给家人购入一加 12 的同时,我也入手了当时的旗舰 K70 Pro(24GB+1TB 版本),花了 4209 元。不得不说,这代的硬件确实优秀,但软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台机器的最终结果是以七折价格卖给了线下回收店。放弃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系统过于封闭,无法刷机发挥最大性能;二是小米上半年的端侧模型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公测迟迟不来,内测也用不上。高通和小米一起打着“已有”的广告,实则一直“在路上”,这点让我这个十年米粉和潜在开源贡献者颇感失望。虽然我第一时间在这台机器上测试了面壁端侧模型,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五月,我选择了媒体口中“LCD 最后的荣光”,Redmi Note 12T Pro(12GB+256GB),1200 元入手。这台机器主要用来登录和使用安卓应用,接替了此前的上一代 “LCD 最后的荣光” 11T Pro。老机器回收了近 700 元,抵消了六成新机成本。这两台机器基本都可以当作功能机使用,待机两天起步,电池焦虑在这台手机上不存在。

七月底,突发奇想要试试将入门级小米手机改造成迷你服务器(类似这篇文章)。花 999 元入手了 Redmi 13C(8GB+256GB),搭载天玑 6100+。但实际体验后发现无法更换系统,甚至因为刷 TWRP 还刷砖了一次,不得不线下去小米售后还原系统,并将老版本可以折腾的 MIUI 升级为了折腾可玩性不高的 Hyper OS。并且这台手机的使用体验和此前的设备有差距显著,最后只能以三成价格出手,交了 600 元学费。

说到亏本,之前因发热、卡顿和拍照模糊而闲置的搭载骁龙 8 Gen 1 的小米 12 Pro(去年还折腾过这台手机的刷机),今年同时回收给了线下店铺,只回收了 1341 元,大约是购入两成多的价格,相比较“保值”的苹果系列设备,国产手机还需要加油呐。

8 月末,我购入了系统经过多轮更新、口碑逐渐转好的 Vivo X100 Ultra 二手中配版本(512GB),5999 元,比官方售价优惠了近两成。体验不错后,也给另一半换上了 1TB 版本的 X100 Ultra(全新)。因为入手时间较晚,相较首发价打了九折。两台机器都在网上加了延保,不用太担心屏幕损坏问题,可以随便造。

9 月,苹果发布了 iPhone 16 Pro。考虑到此前的 14 Pro 已经服役两年(续的延保也超期了),而且 512GB 的容量和上文提到因为维修和容量困扰,而更新的主力 Mac 一样,时常需要卸载应用腾空间,加上 14 使用的是 Apple Lighting 接口,出门的时候要带两种数据/充电线,有时候还真挺烦的。升级换代之后,现在出门就只带 Type-C 这一种线材了,还是省了一些事的。

决定升级换代后,新机加上两年延保总共花了 14344 元,使用了两年多的老机器回收了 5000 元,如果和之前的设备一样,两年到三年一更新,算下来年均新增使用成本在 3000~4500 元左右,又是一笔“苹果税”。

便携强悍的带显卡的平板:ROG幻X 13 游戏平板

今年最让我惊喜的设备,或许要数 ROG 幻 X 13 游戏平板了。

赛博朋克风的机器外壳

这台13.4 寸的游戏本搭载了 i9 13900H 处理器和 RTX 4060 显卡,还支持触控操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我还配了一台华硕的 ROG XG Mobile RTX4090 (16G) 专用显卡坞,整机硬件规格十分强悍。为了避免网上一些用户反馈的品控问题(漏液,显卡接口烧毁等),也为了出二手时的保值,我为整套设备购买了包含 2 年整机保修和显卡 4 年换新服务,全部消耗共计 23423 元,堪比黄牛哄抢 4090 时的高价。

如果只购入主机本体,性价比可能是最高的。 主机本体价格在 13000 元左右,性能和 AI 算力不仅不输任何厚重的游戏笔记本,并且 AI 算力碾压今年发布的各路 AI PC,只算内置的 RTX 4060 笔记本显卡,算力就有 233 TOPS,而扩展的移动版 RTX 4090,则有 686 TOPS,不论是哪一种显卡的算力,都甩开今年需要 CPU、核心显卡、NPU 一起全力以赴凑出来的几十 TOPS 算力的 AI PC 们。

目前使用的是 Ubuntu

这台设备上,刚开始我用的是 Windows 系统,但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发现还是Linux更适合。于是我把系统换成了最喜欢的 Ubuntu 发行版。除了需要自己编译个显卡切换程序外,其他功能都是即开即用。

尺寸比 MacBook Air 小一寸

这台设备的重量还算轻便,本体只有 1.18 kg。有时候我就带着这台主机和 MacBook Air 这两台设备就出差了,整体重量也比带一台 Mac Book Pro 要轻便。从包里掏出一根雷电线,这两台设备就能随时组网传输数据,或者通过 SSH 远程操作另外一台设备的资源,并且能够享受超高带宽传输速率。

出门的时候,想要更强算力,就带上显卡坞

如果要出长差但能在酒店多呆会儿,我就会把显卡坞(和本体差不多大)放行李箱里一起带着。

在阿里云谷园区咖啡店打黑猴

用这台设备,我不仅玩通关了首发的《黑神话:悟空》,还成功运行了各种端侧AI模型和对应的工作流程。

虽然从成本来说,用越来越便宜的模型 API 服务或许更划算,但如果你想追求更快的端侧性能、更快地体验新模型,并且想保持一定的数据私密性,除了家用台式机外,有一台随时可用的便携显卡设备还是很香的。你可以实时掌握程序运行状态,还能在离线无网络的情况下快速生成内容,并且确保你处理的数据根本不会传到网上。在这台设备上验证通过的端侧方案,有一些已经在尝试做生产规模验证了。

某种程度来看,颇有一些像是早些年大厂某项目组保留的一台上古低配台式机,用来模拟性能不太好的时候,网页程序是否卡顿的作用。

HomeLab 的存储、计算、网络升级换代

今年我的 HomeLab 设备经历了一波更新换代。

先来聊聊存储设备。之前的 NUC9 和 DS718+ 在咸鱼上出掉回血了2361元。说实话,直到卖掉 NUC9 的那一刻,我还在惋惜它强大的扩展性。可惜的是英特尔在这款产品的电源设计上确实有瑕疵,产生的啸叫声对于喜欢安静工作环境的我来说实在难以忍受。至于群晖 DS718+,纯粹是因为闲置太久所以出掉了。想想用 DS920+ 替换 DS718+ 也已经好几年了,不过看看群晖新一代用 AMD R1600 这波“反向升级”的操作,这台 DS920+ 应该还能再战几年。

做工扎实的企业级服务器产品

今年听说 Nvidia 机房流出的 CC150 表现不错,我就忍不住入手了一台 HPE MicroServer Gen10 Plus 准系统。配上 64G ECC 内存和原装 iLO,总共花了 5100 多。使用体验确实没让我失望。为了进一步扩充存储空间,我又花 2200 块添置了一台低功耗、多盘位的同系列 Gen10。这两台设备总共给我增加了 8 个磁盘位。考虑到噪音问题,结合前两年实践里得到的验证,我选择全部安装 SSD。为此专门花了 400 块买了 12 个兼容设备的 HP 654540-001 2.5寸 SSD 硬盘转接支架。

之前购置的国产硬盘们(如果不支持他们,他们永远不会变强)

说到硬盘,从二月到六月,不算项目相关,光是个人用途我就添置了不少国产 SSD:致态 1TB 和 2TB 各买了两块(主要是 SC001 XT、TiPro7000 型号)。从致态第一代就开始用到现在,我对它们存储数据还是很放心的。

测试验证了半年的新国产硬盘

另外还尝鲜买了几款没用过的国产 SSD:中科存朱雀、梵想 S100PRO、光威弈Pro、联想 L700 红盘。这些硬盘总共花了 3700 左右。

这两台服务器都支持千兆网络聚合,也能通过 PCIe 插槽升级更高规格的网卡。今年可能顾不上折腾网络升级了,明年再考虑升级到更高带宽,用来做数据备份之外的事情。

新入手的 Mac Mini 集群

说完存储,再来聊聊计算设备。年底的时候,Mac Mini M4 版本突然发布,搭配国补价格十分有性价比,激活了数码爱好者、非数码爱好者,以及黄牛的热情,前代的 Mac Mini M2 出现了跳水价格,我从二手平台上购入了一台,在将系统和年中折腾 MacBook Pro 一样,更换为 Ubuntu 之后,借助一个项目的技术点,验证了这台 M2 设备。最终,我入手了 4 台降价的 Mac Mini M2,分别花了 3459、2990、2500、2500。把它们组成了一个低功耗高性能的 ARM 集群,就一个月的体验来说,这些设备跑密集计算任务时的性价比相当高。有机会可以专门聊聊折腾这些设备的心得。

升级网络使用的部分设备

最后说说网络设备。十一月中旬,我把家里宽带升级到了 2000M,同时更换了一批支持 2.5G 的设备:用支持 10G 电口的 QNAP QHora-301W(刷了 OpenWRT)做主路由,配上带 2 个万兆电口、4 个 2.5G 电口的 QNAP QSW-2104-2T 当主交换机,再加上绿联的 5 口 2.5G 交换机,设备总共花了 1950 左右。为了保证网络稳定性,避免设备连接莫名其妙从千兆降到百兆,我还把之前的超六类扁线换成了超六类圆粗线,网线花了 300。这波网络升级做完后,从 11 月到现在,正好赶上要频繁跑数据和跨设备传输的工作,单个 300~400GB 的文件传输每次能省半小时,提升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供电相关设备:赛博世界的设备运行保障

随着数码设备越来越多,充电问题就成了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让我来分享下我的充电装备方案。

年度最喜欢的充电宝

日常通勤或者短途出行时,我会在包里带一个 CUKTECH 酷态科 10 号超级电能棒(10000毫安)。它不仅能给各种设备快速补电,自身充电速度也相当惊人,尤其是比 iPhone 快多了。特别是在高铁站或机场这种地方,先给充电宝充一会儿,再用它给手机补电,轻松撑一整天。我今年总共买了三个这款充电宝,一个送人了,一个不知道跟着哪个朋友“回家了”,现在用的是第三个。从这就能看出我有多喜欢这款产品了,甚至觉得 190 元左右的价格也算挺“合理”的(还是挺贵的)。

年度最喜欢的充电插座

外出工作时,我的标配是小米 67W 氮化镓桌面快充插座。无论是在公司会议室、演讲现场,还是教室或酒店,这个插座本身就能同时给手机和笔记本供电。如果再接上一个三位插座,就能搞定所有设备的充电需求。

可以很方便的扩展接口,延长用电设备的位置

并且,这个充电插座支持作为 HDMI 转接器和 USB 转接器使用,能够解决很多时候分享投影或电视使用的不是 Type-C 接口的问题,这个快充插座同样是190元左右入手的,我个人觉得性价比比传统的转换头高,尤其是在我今年还买过一个 148 元的同厂牌的五合一转换头之后。

在家办公时,我的充电方案主要依赖四样装备:两个无线充电座、显示器的一线通充电,以及一个公牛100W 快充插座。那两个无线充电座是从二手市场淘来的苹果原装款(一个299,苹果可真高贵啊,好贵啊!),不过放上去就能满速充电,磁吸力也非常强,不会出现之前其他厂牌放一晚上因为协议握手或吸力没吸住导致没充上电的尴尬情况

接口还算丰富的桌面插座

国产 KTC 显示器的 65W 功率输出正好足够给 MacBook Air 满速充电使用,并且还能解决屏幕扩展的需求。因为经常要测试各种设备,我还在桌面放了一个带功耗显示的快充插座(支持 2C2A、3个插头接口),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插座带两个 Type-C 充电口,我使用了之前购入的雷电 3/4 数据线作为充电线(OEM版本)使用,实测效果不错。美中不足的缺点,就是 289 的价格确实稍贵了点(接近高贵的苹果苹果无线充电座,让人肉疼)。

说到供电保障,我机柜里的老 UPS (2017 年入手)最近电池又告警了,于是换上了一块 APC 原装的 OTP 12V7AH 铅酸蓄电池。这是第三次更换电池,第一次是 2019 年末,第二次是 2022 年末,这次是 2024 年末。248 元的投入让这台老设备重获新生,作为机柜双UPS 之一,它能在断电后支持所有网络设备运行超过 1 小时,还能及时提醒各种带硬盘的设备保存工作并安全关机,从 7x24 的使用率来看,应该是这些供电设备中性价比最高的啦。

一些让生活更便利的小设备

作为一个没有专业主持训练背景的人,今年因为经常要主持活动和跟朋友做技术分享,我开始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复盘和改进。不管是在预演还是正式场合,我都会录下自己的表现,方便后期整理内容,使用模型找出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 Dify 搓俩 AI App 做这个事情,特别好使

小巧的收音麦克风

虽然手机也能录音,但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需要和音源保持一定距离,有时候又不方便一直拿着手机或戴着蓝牙耳机录制。后来我选择了一个小巧的领夹式录音设备,直接别在领子上就行,几乎感觉不到存在感。录完之后,我会把音频文件分别通过两个AI 模型 Pipeline 来处理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调整。我用的设备是猛玛 LARK MIX 一拖二无线领夹麦克风,趁着活动优惠入手的,花了一千出头。在我购买之后,市面上出了很多厂商的新设备,如果你有需求,建议购买新款设备,模型产品和模型类似,有个选购小细节,新模型总是 SOTA

今年在家办公的时间不少,在思考技术方案或等待程序运行的时候,除了开个视频当背景音,最常做的就是听音乐。于是我淘到了一对二手的 HomePod Mini,成色几乎全新,900块拿下,差不多是官方售价的六折。

仔细想想,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设备,今年通过二手市场真处理了不少闲置装备。去年买了M2 Mac Mini 当电视盒子后,原来的 Apple TV 4K 第六代就用不上了,这个月收拾房间时以 711 元(半价)出掉了。还有一些电池得更换的老款 AirPods、几年前旅游时用的录音笔(翻译器),抽奖中的 Insta 360 GO3 等等,估计就这些设备,应该就回血了几千块,作为购置上面一些设备的资金。

意外惊喜:游戏掌机

在2024 年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台刚发布不久的 Steam Deck OLED。

使用率蛮高的礼物

我选择了 1TB 版本,自带抗反光屏幕,和我之前用的 Switch 相比,游戏体验简直是质的飞跃!虽然比首发晚了一个月入手,受供不应求影响,价格还是溢价了 1000 块,但回看这一年的使用体验,这笔投资真的很值得,我玩的游戏里有一半都是通过它完成的,算是完成了去年个人年终总结中怨念的部分:太忙,没怎么打通新游戏

欢乐时光还是蛮多的

选购时,我也曾认真考虑过一些硬件更强、在国内宣传方面也更给力的国产掌机,还有其他大厂推出的创新硬件。不过结合我用 Switch 和 PS 的经验,理性分析后发现,产品体验不能只看芯片等核心配置,软件生态的投入同样重要。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这台搭载 Zen2 处理器的 Steam Deck(虽然当时市面上已经有 Zen4,Zen5 也在下半年陆续发布)。

得到游戏“成就”比较多的游戏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正确:稳定的硬件基础、开源的软件环境,加上厂商持续的适配和投入,让我在这一年的游戏时光格外充实。不得不说,科技的进步真让人惊喜,曾经必须在台式机上折腾的游戏,在掌机上运行的特别丝滑。

最后

从这篇设备盘点里回顾这一年,发现这一年里,一直在追求更高效的工作方式,以及更好的生活体验。不管是升级主力笔记本、添置新手机,还是折腾家里的网络和存储设备,其实都是为了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顺畅、更轻松。

当然,选购和更换设备确实花了不少钱。但对我来说,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它们帮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带来了不少乐趣。

在即将到来的 2025 年,希望这些数码伙伴能继续陪我探索更多可能性,也期待科技的进步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如果你也在考虑添置或更换设备,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毕竟数码产品只是工具,让生活更美好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EOF